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发表于《两岸关系》杂志】

以晨昏为界,昼夜分隔,人群聚落演出两幕活剧,也像两个交替的乐章。很多的城市观察者迷恋于入夜后的光景,不知厌倦地穿梭流连在灯影里的街市人群中,找寻城市的魅影。

    台北,也是一个适合“夜视”的城市,视角多元而“影调”斑斓,观察者移步介入,能不断收获丰富的意味。尤其是我这样来自大陆的旅者,在这个城市的夜幕里,想象式的先验与当下生成的经验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作用,从而重构了“台北印象”。

关于台北的夜,观察之路径纷杂。一种方式是登高俯瞰全城灯火,以阳明山为“据点”,用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丈量这座城市的“视界”,除了概览的意义之外,或可以在这里体验台北人能够迅速“逃离”繁忙压抑都会的幸福感。

但真正的都市观察,就需要深度地介入台北都市夜景,行走在其中有着不同表征的场域中,去发现这座城市在夜幕中呈现出的历史与现实交织融合的特质。

这里囿于文字所限,仅举若干例子,以为参考。

在台北工作之余,晚间外出简餐后,会携相机随处街拍。入夜后的台北和台北人,都放慢了速度。最迷人的是那些短街窄巷,在暖黄色的灯晕里,幻化成为小剧场式的都市舞台,按下快门,留下了这座城市温暖的市井图画——台北人暂时忘却了白日里的紧张节奏,而我作为观察者则撷取到台北城流淌在毛细血管里的某种恬淡和舒展。

  

如果加上更多背景,或许还有更奇妙的收纳,比如在牯岭街的夜色里,或许会想起杨德昌那部与这条街并无多大关系的电影,沉浸在他冷峻的电影诗意中,并进而决定要借由更多的台湾电影走进台北的前世今生。不久前台湾有一部新电影《艋舺》,而我几年前曾趁着夜色踏访过的龙山寺和青草巷,就是台北城发源地“艋舺”的重要历史地标。故事性元素的介入,会诱使观察者的脚步和思想,这种体验是有趣的,以至于我走进其他寻常巷弄深处,竟会有种探班的感觉,在猜想这里是否已经还是将来会成为某部电影故事的发生地呢。

(龙山寺和青草巷所在的万华地区,是台北的发源地,旧称“艋舺”。)

我很多次带着镜头钻进西门町,以香艳的大型广告牌和形形色色的青年男女为背景,记录的却是那些静默地坐在一角的老人。汹涌的流行文化与落寞的记忆盒子如此并置,我会想去寻找多年前曾访问过的住在附近眷村的大陆老兵——但,那个眷村如今早已拆除,老兵们会去了哪里。

(西门町夜色里的老兵背影)

如此这般的时空错置感,在你观察夜台北的过程中,常常萌生。比如一些老一点的夜市,中国南北方的小吃加之最近海外舶来的美食,吆喝声此起彼伏,吸引人潮如织;而一旁或常有大小不一的一座古朴的庙宇,默默述说着这里最早聚落生成的故事。再比如,人们所熟知的台北地标建筑101大厦,摩天大楼所张扬吞吐的消费主义在夜幕里更加像一个迷梦,而就在不远处曾安置有一个兵工厂和若干大小眷村,如今都早已拆迁,留下几栋低矮的老房子和一两家眷村菜馆,算是一种纪念。

(临江街边的小庙)

(临江街夜市里)

我只能借由这些点滴,希望“诱使”更多大陆读者,在亲临这座城市的时候,别忘了抽空钻进台北的夜,自己去发现并记录各自独特的体验和思想。我要说的是,台北一夜应会是阅读台北乃至阅读台湾的别有味道的一页。

(台北象山上,拍摄夜景的人们,望见了什么?)

话题:



0

推荐

陈键兴

陈键兴

5篇文章 13年前更新

媒体工作者,常年穿梭于海峡两岸,努力用文字与影像记录、观察和思考当下与历史构造的剧场和剧情。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5篇
  • 文章归档
2010年 5篇